孙家淦(公元1683-1753年),山西兴县人。他敢于直言争辩,扶正祛邪,因此也常受到打击。但他无论居住乡间,还是任职朝中,都能至诚待人,始终保持忠言直谏的品质,成为当时受人敬慕的官员。
雍正皇帝刚即位时,下令众臣都可以给皇帝写秘密奏章。孙家淦在上疏中,尖锐地提出“亲骨肉,停捐纳,罢西兵”三条建议。雍正接疏看后非常生气,召集朝中大臣说:孙家淦原是这样一个狂生,决不让他留在翰林院!群臣吓得都不敢说话,只有大学士朱轼回答了一句:“孙家淦确实足够狂妄,但他敢于直言进谏,为臣也很佩服他的胆略。”雍正想了想只好说:“朕亦服其胆。”孙家淦总算没有受到处分。后来反倒升为国子监司业。
孙家淦为祭洒时,曾给雍正帝引荐人才。一次他推荐方从仁,说“可委以重任”。随后却发现方从仁的所作所为名不副实,遂又直言上疏说:“方从仁不怎么样,实在不值得使用。”这让雍正很生气,斥责他反复无常,欺蒙圣上,为此将他撤职,交给刑部下狱。刑部提出,孙家淦犯了欺上之罪,应处斩首。雍正说:“孙家淦太憨厚,他有优点,弃足不爱财。”免了他的死罪,把孙家淦发落到户部银府干些杂事。孙家淦出狱后,到银府服役,当时,执掌户部大权的梁亲王允礼认为,孙家淦是担任过朝中大臣的人,如今被罢免,到银府服事,恐怕他不会干会计之类的小事,又听到流言蜚语说孙家淦为了收买人心,对收交的银两一概不去标数。为了弄个明白,梁亲王允礼亲自察访此事,他到银府检查,结果同传说的完全两样,他看到孙家淦和史卒等差役人员在一起,不辞劳苦,又是记账,又是搬运,还拿着称一份一份细细地称,银子固定地放在一定的地方,取来复称时没有丝毫差错。这件事传给雍正帝后,孙家淦受到器重,被任命为河东盐政。
展开剩余39%高宗弘历(乾隆)登基后,孙家淦被召见回京,官迁督察院左都御史。他敏锐觉察到高宗初政的政治状况,及时上了著名的《三习一弊疏》。三年后,孙家淦被任命为直隶总督。当时京辅一带虽然酒禁甚严,违法的人还是很多,但是,地方官吏都不敢向上报告。孙家淦上任后,根据实情上疏提出:禁酒原在灾年,现在丰年,不宜再禁。造酒之物,本非朝夕所食,豆皮、大麦、谷糠、稻谷之类原属弃物,为酒可以得价,其糟可饲六畜,化无用为有用,非作无益害有益也。他进一步提出:“利所不在,虽赏不为。利之所在,虽禁弥甚。”烧锅禁则酒必少,酒少则价必贵,价贵则利倍于昔,利倍则民争,本为民生计却反成为民害。乾隆接到孙家淦这份逻辑性强、论证严密的上疏,认为他的建议对民生有利,决定对禁令作出修改,使酒禁较前有所放松。这是孙家淦为国计民生而敢于直谏的又一例证。
嗣后,孙家淦致力于治理永定河、南北运河有功,先后任湖广总督等职。翰林院掌院学士史宗在为孙家淦作传时,概括其居官有“八约”:事君笃而不理,与人共而不骄,势避其所事,功藏于无名,事止于能去,言册其无用,以守独避人,从清费廉收用以自戒。
发布于:山西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